“醫生,我兒子最近走火入魔了,你救救他吧!”幾天前,王女士(化名)帶著兒子,一臉焦急地走進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蘇衡的診室。而導致兒子小劉(化名)出現異常的,便是近幾年在年輕人群中風靡的“劇本殺”游戲。
“劇本殺這類線下游戲容易讓人入戲,沉溺其中,從而影響身心健康。我們科室平均每月都會接診因劇本殺而產生心理疾病的病人,他們或抑郁、或焦慮,甚至出現了幻覺等精神病學癥狀。”蘇衡表示。
沉迷“劇本殺”,他揚言要對母親動手
“我兒子現在學也不想上,不好好睡覺和吃飯,每天就是想著玩這個東西,正常的生活完全被打亂。我和他爸爸稍微說兩句,他就會發火,昨天竟然說要殺我!”王女士說,她真的害怕孩子被這個游戲給毀了。
小劉今年21歲,上大學三年級,個性比較沉默靦腆,不愛說話。去年下半年,他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了劇本殺。一進入游戲,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敢于說話交流,精氣神都不一樣了,還交了不少朋友。
看到兒子的變化,起初王女士是打心眼里高興,覺得這比玩電子游戲強多了。然而,時間久了,她卻漸漸察覺到了不對勁。
“雖然話是多了,但他交流的話題都是劇本殺的主題,內容比較黑暗和偏激。”王女士說,“兒子通常會晚上玩到很晚才睡,精神越來越萎靡。即便睡著了,有時半夜里也會大喊大叫,可能是做惡夢了。”此外,小劉的情緒還變得非常不穩定,不僅聽不進父母的勸說,還經常大發脾氣。
詳細了解小劉的情況并進行相關檢查后,蘇衡診斷這是一種游戲成癮狀態,且伴隨明顯焦慮情緒。通過初步心理治療,小劉終于稍微認清了游戲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但整個治療過程還任重而道遠,需要患者本人、家長、學校和醫生的密切配合。
長期癡迷性沉浸影響身心健康
據悉,“劇本殺”是多名玩家共同參與的一種推理性質的游戲。玩家先選擇人物并閱讀對應劇本,再通過搜集線索和推理表演,揭開劇情謎底或找出游戲里隱藏的真兇。
“根據相關報道及患者的描述,劇本殺雖然是游戲,但它要求參與者要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且要求在比較短的時間接觸、處理大量信息,做出決策。同時,劇本殺會有很多戲劇沖突,甚至暴力情節。極端的場景安排、情節構建、情緒展現以及極端人格的變化,在劇本殺的劇本設置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蘇衡表示,這些內容會給人的心理帶來明顯影響,尤其是青少年,“有些劇本出現暴力、兇殺等血腥劇情,讓本來性格膽小、心智沒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錯把這些情節代入現實當中,情緒受到影響。”
“我們偶爾玩玩劇本殺,體驗一下‘別樣’人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度,長期癡迷性沉浸易出問題。”蘇衡指出,只要是游戲就有上癮的風險,具體表現為無法控制游戲行為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終止時間等,讓游戲成為生活中的優先事項,長此以往必然損害身體健康。
比如,長時間熬夜不但引發失眠,造成內分泌紊亂,免疫力低下,也導致學習工作效率降低;上癮難以自拔者,易產生精神心理問題,出現焦慮或抑郁情緒、甚至出現幻覺等精神病學癥狀。
據介紹,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接診的因玩劇本殺出現心理問題的病人中,最小才15歲,還是未成年人。由于目前劇本殺對于體驗者沒有年齡限制,蘇衡建議,未成年人最好在家長的指導下參與此類游戲,比如幫助選擇劇本的內容,對游戲時間進行把控與限制等,以免孩子“入戲太深”影響身心健康。
(記者 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