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全天表現低迷,恒生科技指數跌1.21%,恒指、國指分別跌0.63%和0.75%。南下資金全日凈流入37.39億港元,大市成交額為1097億港元。
盤面上,大型科技股集體走弱拖累大市下跌,小米跌近2%,騰訊、快手跌超1%,百度、阿里巴巴、京東均有跌幅;體育用品股跌幅靠前,安踏折價配股大跌超7%表現最差,昨日強勢的半導體股、電力股下跌明顯,上海復旦、中芯國際皆走低;汽車股、濠賭股、手游股、GPT概念股、物管股、香港本地股齊跌。另一方面,險企Q1保費收入回暖,內險股在弱市中保持強勢,中國太保漲超4%刷新階段高價,煤炭股、高鐵基建股部分走俏,中煤能源逆勢漲超4%錄得5連漲。
具體來看:
(資料圖片)
體育用品股跌幅居前,安踏體育跌超7%表現最差,波司登、特步國際、李寧等紛紛走低。
消息面上,安踏體育公告擬配售1.19億股新股,每股配售價為99.18港元,配售股份的數目相當于經擴大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20%;認購事項的所得款項總額預計約為118億港元,擬用于償還集團未償付的財務負債;及/或作為集團一般營運資金。
半導體板塊回調,上海復旦跌超4%,中芯國際跌超3%,華虹半導體、晶門半導體等跟跌。
今年以來,隨著美、荷、日相繼加碼制裁,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邏輯持續強化。不過在這輪大火之后,行業也迎來一輪減持潮。有市場人士分析,市場開始出現減持潮,并非意味著市場立即見頂,并正式步入調整的行情。
電力股走低,華潤電力、華電國際電力跌超4%,中國電力、華能國際電力等跟跌。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3月發電量7,173億千瓦時,按年增長5.1%。今年首季累計發電量2.07萬億千瓦時,按年增長2.4%。
內險股普漲,中國太保漲超4%刷新階段高價,中國人壽漲近3%,中國平安、新華保險、眾安在線皆上漲。
消息上,平安3月的總保費收入約679.04億元,同比增長7.2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為269.84億元,同比增長5.87%;中國太保Q1財險保費收入增16.8%;太平財險原保費收入約為85.12億元,同比增19.65%。海通國際研報指出,2023年2月以來保費增速顯著改善,該行預計部分險企Q1 NBV實現正增長,未來在宏觀經濟改善趨勢下,保險產品消費需求將逐步復蘇。
煤炭股繼續上漲,中國秦發漲超6%,中煤能源、南戈壁漲超4%,久泰邦達能源跟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原煤生產穩定增長,進口大幅增加。3月份,生產原煤4.2億噸,同比增長4.3%。1—3月份,生產原煤11.5億噸,同比增長5.5%。國信證券指出,中長期看,2023年經濟復蘇預期較強,煤炭需求雖季節性走弱,但考慮板塊高股息以及一季度業績整體穩定,維持行業“超配”評級。
金屬礦物股表現活躍,綠科科技國際漲超24%,中國金石漲超13%,贛鋒鋰業、天齊鋰業漲超2%,中國稀土、中廣核礦業等跟漲。
消息面上,4月15日,緬甸佤邦中央經濟計劃委員會發布通知,將于今年8月1日后暫停一切礦產資源的開采與挖掘,對于合同未到期,還在開采的公司企業給予三個月時間做好善后工作。緬甸是我國重要的錫資源進口來源地,而佤邦是緬甸錫礦的主產地。據國際錫業協會測算,佤邦地區錫礦產量占緬甸總產量的70%以上,需關注供應風險。鋰電池方面,數據顯示,截止18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價格報18.75萬/噸,自去年11月60萬/噸高點的跌幅超過超過70%。梳理各家券商的觀點來看,目前達成共識的是,鋰價將迎來階段性止跌。
今日,南下資金凈流入37.38億港元,其中港股通(滬)凈流入13.31億港元,港股通(深)凈流入24.07億港元。
展望后市,國泰君安證券戴清團隊認為“東升西落”邏輯將再度演繹,二季度或迎來做多港股的窗口期,建議逢低布局成長板塊。國內經濟呈弱復蘇態勢,政策端或有更多積極催化,疊加美元美債或再度進入下行通道,將顯著利好港股成長板塊,尤其是互聯網服務、平臺經濟等內需相關行業。此外,海外流動性逐步改善將利好恒生科技指數和創新藥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