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依托創領心律管理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申報,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夏云龍作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重點專項《磁共振(MR)兼容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研發》項目啟動會暨項目實施專家咨詢會順利召開。
會議邀請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化學藥與醫療器械處處長蘇月、楊陽老師,大連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趙杰,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巡視員胡睦,大連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蔣行海,大連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宋永亮,大連市科技局社會發展與農村科技處處長李曉峰,大連醫科大學科技處處長刁云鵬等領導出席。會議由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尚東主持。
會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化學藥與醫療器械處處長蘇月對項目正式啟動表示祝賀,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的政策解讀,希望團隊能在未來五年中加強協作,實現關鍵技術突破,重視成果管理和經費管理,并為項目的高質量完成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方向。
(資料圖)
大連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趙杰在致辭中對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大連醫科大學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感謝,并表示該項目是附屬第一醫院專家首次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也是產學研合作的典型范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巡視員胡睦代表項目推薦單位致辭,祝賀本項目的順利立項。大連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蔣行海、大連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宋永亮分別從科技創新和滬連合作等角度對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項目負責人夏云龍教授匯報了“磁共振(MR)兼容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研發”項目的整體情況。四個課題負責人從MR兼容ICD核心和配套部件研發,惡性心律失常精準識別算法和分區干預策略研究,MR兼容ICD的無線通訊機理及應用適配研究和MR兼容ICD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匯報。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大連市原副市長、大連理工大學張志宏教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孫京昇高級工程師,與項目主要團隊成員組成專家論證組,對項目進行了指導論證。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大連市原副市長、大連理工大學張志宏教授進行指導論證
專家論證組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難點、瓶頸問題、驗收標準、聯合攻關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和論證,交流氣氛熱烈。
該項目于2022年獲科技部立項,依托創領心律管理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申報,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連理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昆明醫科大學延安醫院組成產、學、研、醫優勢團隊,聚焦MR兼容ICD的“卡脖子問題”,目標是在5年內上市我國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T/3T核磁兼容、具備藍牙通信功能的ICD產品,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ICD系統用于轉復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治療手段。我國每年符合ICD植入適應癥的病人可達到百余萬人,但是目前ICD設備及配套產品卻完全依賴進口。
本項目將針對心源性猝死預防和治療的實際臨床需求,聚焦國產化MR兼容ICD的研發,開發出具有國際標準的單/雙腔ICD設備,實現ICD的國產化,使更多患者受益。同時,該項目也成為附屬第一醫院醫工結合的典范,標志著附屬第一醫院產學研轉化工作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