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些天,有關「還能不能讀新聞專業」的話題吵上了熱搜。隨著高考成績公布,填報志愿即將開始。
請問馮叔,您覺得填報志愿,選擇學校、專業時,哪些因素最值得考慮?您覺得應該關注什么?
馮叔:一般來說,報志愿、選專業,有三種選法。 第一種,依照興趣來選。 比如說,我們公司有一個年輕人非常喜歡考古,當然他已經大學畢業了,假如他今年參加高考,他就可以考慮我的母校西北大學,西北大學的考古專業非常棒。 當然, 北大的考古也非常棒。 興趣和未來的就業有一些關系。 有些人會沿著 興趣一路走到底,一輩子不委屈自己,就在 興 趣 上發展,最后把興趣變成了養活自己的方法,同時成就自己的事業。 第二種,選擇那些比較容易就業的專業。 比如金融、會計、商科,以及計算機、信息工程,等等。可以說這是比較現實的選法,可能有很多家長會傾向于這種選法。 而一些基礎專業,比如數學、理論物理等,如果打算未來進一步深造,走研究的路,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本科結束馬上就業,看上去就業就沒那么容易。 另外,像中文、歷史等專業,早些年是比較容易就業的,但是現在這兩個專業的就業就不如會計、計算機這些專業了。 以就業為導向選擇專業,固然是一種保險的選法,但是同依據興趣選擇相比,一些人在某些方面的「天賦」可能會受到抑制。 第三種,選擇城市。如果是我來選,我會選擇城市。 有一個說法,叫「選興趣、選 專業,都不如選城市」。 也就是說,相比于城市,學校不重要,專業也不重要。 為什么這么說呢? 大學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 ,因此會受到當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它的氣質,它能為學生提供的視野、人文氛圍、成長空間、就業機會、社會關系,等等,都與它所在的城市密切相關。 比如,我本科是在西安念的,我就會受西安這個城市的氣質所影響,關注西安的歷史、文化,甚至西安人的思維也會影響我。 畢業后,我的很多同學都在西安工作,他們所獲得的機會,也與西安息息相關。 我本科畢業后,又到了北京,在中央黨校讀研究生。 在北京感受到的東西,就跟在西安完全不一樣。 相對來說,北京比國內絕大多數城市要開放得多,即使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北京也保持了人才的垂直流動——北京從全國選拔優秀人才到中央機關、學校、研究機關。 另外,北京云集了外國的外交機構、使領館、文化機構,在北京的外國人比國內其它城市都多。 由于北京的開放和人才聚集,我們在北京能得到的信息、接觸的人、獲得的機會,也會比較多。 但如果我不是在北京或者西安讀書,而是在一個四線城市,即使也是在上大學,我相信這個學校帶給我的,和西安或者北京的學校所帶給我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然,如果那時候我去了深圳,或者去了上海,可能我的人生路線,跟現在也很不一樣。 所以我覺得,還是城市最重要。 如果我今天回到18歲,要填報志愿,我最先選城市,其次選學校,然后選專業。 如果想選擇一個更加豐富的人生,應該去那些更為開放的城市。 在這樣的城市,未來發展的機會更多。 另外,也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你的分數,在一線城市、開放的城市只能讀一個普通的高校,而在內陸地區,可以讀一個名氣更大、排名更靠前的學校。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還是應該選擇更開放的城市,先選城市,再選學校,哪怕這個學校不是985或者211(現在都叫「雙一流」)這樣的名校。 在18歲的時候,有了一次選擇城市的機會,是選更開放、發展得好、機會更多的城市,還是選擇保守、傳統、穩健的地方? 如果是我選擇的話,我肯定選擇開放、發展機會更多的城市。 其實在國外也是如此。 比如美國,傳統的常青藤學校,像耶魯、普林斯頓這些,基本都在鄉下。 而紐約大學就在城里,因為紐約大學就是為了配合工商業和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城市大學。 和傳統的、做學問的大學很不一樣。 總之,在高考過后選專業的時候,學校所在的城市是值得特別考慮的一個因素。來源:《當我飛奔向你》劇照
(資料圖)
問:那您覺得高考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馮叔:我覺得高考決定的是你進入社會以后,跟你在一起的第一批人是什么人。主要就決定這個事。
大學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沒有進入社會,你接觸的人群是由你生活的片區決定的。上大學之后,你結交的人就超出你生活的片區了。到大學畢業以后,你跟什么人在一起,則往往是由大學決定的。
比如說,我讀的是軍校,那我畢業以后大概率是和軍人在一起;你考的藝術學院,你周圍就會有很多搞藝術的人;他學的是計算機,他以后的人生,往往會和很多碼農在一塊兒……
所以,我覺得高考是我們進入社會的一張通行證,就像去看電影一樣,不管是看懸疑片、愛情片,還是戰爭片、諜戰片、動漫,反正你拿到票,你就可以進場了。大學也是一張人生的入場券,高考實際上就是幫你拿到這張入場券。至于拿到入場券之后,能不能成功,還有很多因素。
當然,大家進入社會的這張入場券是各有不同的,比如你是北大、清華,或者985、211院校畢業的,你就是前排觀眾;你是二本三本院校的,就跟看戲一樣,你離主角就稍微遠一點,可能就在后排,甚至是站著看。
我本科是在西北大學經濟系上的,如果不考研究生,大部分同學就在西安做經濟工作。大學就決定了我們的入場,畢業以后就看戲,在經濟領域看戲。
也有一部分人讀研究生,出來了,比如魏杰、張維迎、我,都跑北京來了,我們就把入場券升級了,在北京看到的東西就比在西安多一點。
也就是說,讀了碩士,入場券就往前排挪了一點。 讀得再好一些,可能就到前兩排看戲了。 所以,考到清華、北大,985、211,無非就是「人生劇場」的入場券更靠前排而已,至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上臺去演個角兒,還得靠你的本事。 03 關于學歷問:也就是說,學歷只是敲門磚?
馮叔:對。曾有人給我出了一道填空題:____是銅牌,____是銀牌,____是金牌,____是王牌。我的答案是: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性格是金牌,理想是王牌。學歷是看得見的證書,是敲門磚,畢業時如果想進好的企業,一張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比較管用。 但工作了三兩年之后,能力才是更加重要的。 領導和同事們不會記得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他們只看得到你做出的成績。 你要是再把“我是XX大學畢業的”掛在嘴上,就會討人嫌了。 比爾·蓋茨、喬布斯都是大學肄業,還有一些創業者甚至連中學都沒讀完。 性格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視。其實一個人的性格往往能決定成就。 性格好的人,往往能積累起廣泛的人脈,做什么事都會有人幫忙。 在工作、生活中,溝 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性格不好,總是弄出些讓別人反感的事,幾乎沒有可能成功。 而比起人脈,理想才是王牌,因為引領我們前進的絕對不是關系,一定是價值觀和理想。有理想的人不容易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正確的價值觀則能幫助我們在面對選擇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行穩致遠。 -END-排版| 某某審校|星辰輪值主編| 孫玄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個“在看”行不行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