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如今中國電視領域的主流傳播渠道,IPTV這些年的發展成績無疑是引人矚目的,不說其他,僅是當下3.76億的用戶覆蓋,就已經讓IPTV成為各方不得不重視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正如產業中常說的,IPTV有規模,可沒有與規模相匹配的價值。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比如IPTV市場的割裂與無序,如新媒體與運營商之間的博弈,再如向外破圈的力度不足等。
問題雖多,但其實這些問題背后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共識與合作的缺乏,這也是IPTV一直以來的痛點和難點。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程度,對于處在轉型升級階段的IPTV而言,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資料圖】
新媒體與新媒體,聯合才會有勢能
IPTV一直在強調不要讓自己成為第二個有線,但即便如此,IPTV依然在一步步走向有線曾經走過的路。比如有行業人士對流媒體網稱,有線電視近兩年已經在吸取教訓,開始盡可能地“合”,但IPTV則依然在“分”。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由于區域化運營,這些年來IPTV的集約化進展是十分緩慢的,甚至還會產生割據的情況,這導致IPTV無論內容還是業務都難以真正實現規模化,3.7億多的用戶價值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無論在背靠中國移動的咪咕,還是在愛優騰這樣的平臺面前,IPTV都缺乏足夠的優勢。
當然,分省運營本身并無太大問題,尤其給IPTV的本地化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只不過,各地IPTV如何在立足本地的同時,聯合各方、統一認知、充分協作,尋找能進一步發揮IPTV規模勢能的路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IPTV接下來在視聽領域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小。
其實,這些年來,IPTV產業中不同維度的聯合并不少,相關的協會、聯盟也出現過很多,只不過更多是短時間內或局部區域的聯合。由于各地新媒體甚至新媒體內部的認知、訴求、處境不同,能在產業發展中起到實質性作用的組織少之又少,更沒有出現過真正能廣泛聯合起整個行業的組織形式。這也體現出各地IPTV之間相互建立信任,達成戰略共識的不易。
但問題是,目前階段,行業內,IPTV、OTT、有線之間的內卷愈發嚴重,行業外,長短視頻平臺對用戶注意力的侵占不斷加強,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IPTV只有率先形成合力,通過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等方式,激發自身規模勢能,才有望從中分得更多蛋糕,才能進一步鞏固自身優勢,否則話語權和競爭力的打造會越來越難。
近兩年,關于跨地域合作,產業中也進行著一些探索,比如為全國廣告主提供大屏營銷解決方案的“大屏聚寶盆”,比如多省聯播的綜藝節目《她·鄉》,再比如各地IPTV運營平臺共同打造的“看中國”品牌專區等。接下來,我們也期待產業在各省聯動、資源互通方面能有更多更深入的探索案例出現。
看中國品牌專區
新媒體與運營商,是隊友不是敵人
除了新媒體之間,新媒體與運營商之間的內耗和分歧也是IPTV一直以來的老大難問題。作為IPTV產業最主要的兩個參與主體,二者若不能真正站到一起,不僅IPTV的發展會面臨諸多阻礙,也很可能會錯失許多潛在機會。
對于新媒體與運營商之間的關系,有人表示二者在溝通中很多時候存在“語言不通”的問題,有人則表示有著“雞同鴨講”的尷尬,總之就是雙方的認知、觀念、立場難以統一,自然也就無法產生更加深度、廣泛而立體的合作。
對此,有行業人士對流媒體網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不是磋商而是發展。“讓IPTV在產業鏈各方的經營收入層面都占有一定的體量,才能全面提升各方的認知,相互不可替代才能在共生的環境里改善。”
還有人對流媒體網表示,雙方要發展,就不能總把對方當成敵人看待,總想著壓制對方,而是應該變成朋友,甚至適當地把自己放在乙方的位置上,因為“這并不存在個人榮辱的問題,而是互惠互利、互相支撐的問題”。
換言之,新媒體與運營商之間要真正坐在一起,謀求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立場、強調主權,陷入到長久的內耗當中。
這兩年,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由于IPTV變現難,運營商已經開始在IPTV之外切入新的陣地,比如OTT;新媒體也在不斷思考運營商減少IPTV投入之后的應對之法。對此,可以將其視為雙方在謀求新的發展空間,可這又何嘗不是雙方因為無法開展更多合作而“另謀出路”?
但新媒體與運營商的合作真的就僅限于此了嗎?二者一個有播控體系,一個有基礎設施,一個有內容資源,一個有用戶服務,如果能有更加深入的溝通與合作,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那么無論C端市場,還是B端、G端市場,其實都還有著巨大的探索空間。
所以,與其繼續打著自己的算盤獨自發展,不如放下成見坐到一起共謀出路,畢竟,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走得更遠。
新媒體與產業伙伴,共生意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