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漸暖,各地旅游局長鉚足干勁,紛紛“請戰”,“花式”變裝視頻一時席卷各大短視頻平臺,成為文旅宣推一大景觀。
(資料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突破10億人,用戶使用率高達94.8%”,短視頻已經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礎性網絡應用。圍繞“短視頻+”開展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實踐探索,也不斷迭代升級,提高傳播影響力,增加社會效益,拓展產業增值空間,豐富了廣大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地文旅宣推,更是充分運用短視頻形式,展示地域之美、物產之豐、民俗之特,不時有爆款出現,引發全網關注,吸引游客實地探訪打卡,從而帶火一方美景、一味美食或一座城市。
短視頻是文旅宣推的“種草機”
“局長請戰”不應“千人一面”
短小、聚焦、新穎、快捷,憑借先天的傳播優勢和廣泛的人群覆蓋,短視頻成為當今文旅宣推的“種草機”“引流閥”。無論是前幾年的西安毛筆酥、永興坊“摔碗酒”、大唐不夜城不倒翁,還是重慶的“輕軌穿樓”、廈門鼓浪嶼的“最美轉角”、張家界的天門山,抑或最近的淄博燒烤、貴州村BA(鄉村籃球賽事),都凸顯了短視頻給地方“種草”“引流”的威力。
自2020年以來,各地文旅局長的變裝代言,有示范引導的,有政府組團的,有“請戰”battle的,將文旅宣推“卷”到了新高度。
新伊犁州文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疆昭蘇縣原副縣長賀嬌龍身披紅斗篷,策馬雪原;道孚縣文旅局局長江澤多吉英文開場,飾演四個角色;隨州文旅局局長解偉扮白衣俠客,被網友戲稱“以丑出圈”;塔河縣文旅局局長都波身著鄂倫春族傳統服飾,展現當地冰雪之美。2022年4月,四川文旅廳聯動全省文旅系統策劃推出“文旅局長說文旅”短視頻系列,百余名局長參與拍攝,推出170多條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4.5億次。同樣,“新疆是個好地方”視頻號去年推出以多地文旅局長及網絡達人為代表的60名“新疆文旅宣傳推介人”系列視頻;今年年初,在浙江省文旅廳主導下,11位地市文旅局局長化身“文旅推介官”,以短視頻形式,推薦當地美景、美食、美宿、美購。
短視頻平臺相關文旅話題的集束效應與高效傳播力,引發各地文旅局局長紛紛出列,甚至邀請專業影視團隊設置各種“沉浸”場景,騎馬、自駕、開飛機,穿越、演繹、時裝秀,文旅的“花式內卷”,似乎“卷”到了非要上裝備、做大片不可,有的甚至創作成了個人“旅行寫真集”。起初因局長cosplay(角色扮演)感到新奇的網友,刷多了同類型短視頻,難免有些審美疲勞,甚至產生“千人一面”的觀感。
這些短視頻也暴露出幾個方面的問題:一、立意走偏,原本是局長代言,卻做成了局長“特寫”;二、局長角色塑造缺乏特色,部分才藝有些“蹩腳”;三、內容單一,多為“美景+美妝”與變裝特效;四、地方特色挖掘不足,所在地文化IP形象模糊,風格泛化,缺少人文內涵;五、缺乏持續互動與運營服務,過度依賴一兩條定制短視頻的“一招鮮”;六、有的縣域經濟條件較弱,卻非要搞“大場面”,有的為了宣傳過度“美化”,與實地偏差較大。
文旅傳播需要創意升級、
內涵表達與服務延伸
今天,文旅傳播已經從傳統的口碑傳播、大眾傳播上升到圈層傳播、個性傳播、情緒傳播階段。我國的文旅資源十分豐富,那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景區、城鎮,要想吸引游客,亟需在傳播方式上下功夫,短視頻為它們提供了“露臉”“出圈”的機會。而若想做好文旅短視頻傳播,則需要做好創意升級、內涵表達與服務延伸。
創意升級。爆款文旅短視頻,一定有個好創意。第一個文旅局局長穿越變裝視頻是好創意,但一百個文旅局局長穿越變裝就可能淪為平庸。今天的文旅傳播,某種意義上是如何構建網民的媒介記憶,為游客與當地人、在外飄泊的鄉人提供一條交互的網鏈,從發布,到觀看、共鳴,繼而轉發,引發打卡潮,營造“自來水”效應。
尼克·庫爾德里曾提出“媒介朝覲”理論,指旅游者在媒介上觀看旅游地視頻,參與媒介敘事并去實地旅游打卡的行為,意味著跨越“媒體世界”與“普通世界”之間的邊界,旅行更多成為一種追求象征性意義的活動。如何在創意上,擯棄俗套,彰顯個性IP、場景沉浸、情緒獲得,樹立媒介的“朝覲”儀式和符號價值,讓受眾產生在場感,是文旅傳播的難點,也是成功的“要核”。不唯大制作、大投入,沒有文旅局局長代言,我們從尋常素人的短視頻傳播中,也能探尋到文旅傳播的更大創意空間。比如,青島AR互動燈光秀《海天龍吟》,以及《這個冬天總要來一趟西雙版納吧》《瀑布還得要看貴州的》等。
內涵表達。同類局長出鏡的短視頻,拼到底還是內容創新、內涵表達。四川文旅廳的有關負責人強調策劃要有“與傳統宣傳片不同的內涵與視角”,要求各地拍攝的短視頻要將當地文旅資源和局長的個人特質相融合。也有專家提出,不是讓局長成為網紅,而是讓旅游目的地成為網紅。短短幾分鐘的視頻,如能深入挖掘當地自然、文化資源,凸顯具有鮮明個性的標簽化形象,尋求人文內涵的同比差異和亮點,掇菁擷華,聚焦傳播,展示其一瞬間、一片段、一高潮,恰恰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震驚感,催生陌生化的美學張力,促使網民實地探訪,形成消費行為。
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里曾提出“旅游凝視”理論,將旅游視為“當代的朝圣”,認為凝視是通過差異與標志而被建構的;以色列學者達亞·毛茨則提出“地方凝視”和“雙向凝視”概念,強調在旅游情境中游客凝視和地方反向凝視的多樣性,以及游客和東道主的雙向互動。這種不一樣的人文內涵,借助短視頻的創作與二次傳播,完成“雙向凝視”,其帶來的精神愉悅或“震驚”體驗,成為講求“在場體驗”“圈層參與”的Z世代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參考因素。
服務延伸。據媒體今年年初報道,賀嬌龍利用碎片時間直播帶貨農副產品,銷售額已經突破2.1億元,帶動當地直接就業2300多人。甘孜局長劉洪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推出“最美居民環線”“G13高原絲路文化之旅環線”“稻城亞丁環線”等多條旅游路線,并積極推進社群運營,建立多個“甘孜旅游交流群”,使得甘孜旅游熱不斷攀升。
但隨著甘孜游客增多,也暴露出酒店服務不佳等問題,在顧客投訴后,劉洪第一時間通過短視頻回應,線下迅速調查并嚴令整改。如何做好線上、線下的服務延伸,這是各地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一方面,線上傳播深耕文旅內容,加強策劃,持續講述文旅奇景、人文故事;注重社群化運營,增強與網民、潛在游客的互動;通過話題設計、時令活動等,保持傳播熱度。一方面,線下提高旅游服務品質,督導誠信經營,明碼標價,加強交通食宿、景區接待、醫療衛生、消防安全等軟硬件設施的保障與管理,做到游客引得來、留得下,不斷優化地方文旅經濟生態,擦亮地域和城市名片。
借助流量短視頻的IP符號,無論是局長代言,還是產品、景觀、美食、體驗項目,都可以嫁接產業經濟,擴大服務延伸。擴內需、促消費,做好文旅,必然釋放地方經濟活力。如直播電商,助力鄉村振興;如貴州村BA、西雙版納“潑水節”,利用個性化民俗活動,帶火當地旅游;如淄博燒烤,開通21條定制燒烤公交,發布燒烤地圖,城市行動護航地方民營經濟,形成“周末游”的虹吸效應。這些都值得各地文旅系統借鑒。
期待文旅短視頻傳播從“局長請戰”開始,走向“局長謀篇”,涌現出更多奇美、有趣、有內涵的“爆款”,從流量經濟變為口碑經濟,從“景觀之美”升級為“人文之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系中廣聯合會微視頻短片委員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