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經營”是營銷行業內人人熱捧的關鍵詞,但同時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概念:有人認為全域就是公域私域聯動,也有人強調其內涵是要以用戶為核心構建完整的數據體系,還有人則是強調著全網多渠道覆蓋和跨平臺打通。
雖然全域本就相當宏觀,概念及標準并不統一,但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動作是——做“整合”。直觀看,是需要對不同媒介進行整合,包括移動端、戶外、OTT、梯媒等等;具體來看在不同的媒介內,從品牌廣告、效果廣告,到用戶溝通、促銷玩法等等也都得整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相比只布局某一個平臺、做某一類廣告,整合自然是更為費力費事,難度更大、挑戰也更多。但為何還要強調其必要性?事實上,整合營銷的關鍵在于“取長補短”:一方面,不同的媒介在用戶的不同購買決策階段發揮的主要功能不同,而實現整合后可以補齊短板、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不同玩法、不同渠道整合后可以激發協同效應,放大優勢,帶來1+1>2的效果。
整合的價值突出,但落到實踐層面也仍有一些問題待解:如今媒介眾多,品牌商家在降本增效的要求下很難全部布局,那么什么樣的媒介應該被選擇、值得加入營銷“組合拳”中?面對被選中的多個媒介,具體應該怎么整合才最高效、最充分的釋放協同效應?
01“萬金油”媒介,整合營銷必選項
針對“應該選什么媒介”這一問題,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在移動端之外,OTT正日益成為廣告主的一個必選項。
不難理解,得益于大屏獨特視效、強沖擊力、強沉浸感,以及用戶規模快速提升的優勢,OTT在做品牌廣告這一方面的價值被廣為認可。因此在做整合營銷時,將OTT廣告和其他品牌類廣告進行協同,這就相當于是在以更大規模“轟炸趕魚”——即快速吸引流量,聚合用戶注意力,拉高品牌的影響力,帶動用戶對品牌的興趣。
拆解來看,在建立和提升用戶認知階段,首先OTT本身就是一種強“視覺錘”,對于品牌形象塑造、用戶心智占領的作用突出。
群邑智庫《2023OTT商業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作為“最強入口”的開機廣告和可以反復觸達的視頻前貼,其資源觸達率分別是52%、59%,也就是說有一半的用戶在打開OTT時會被觸達并點擊,可以說是帶來了“眾目具瞻”的效果。同時OTT中還有定制化的品牌專區,就像是在大屏端的品牌門店,能將品牌信息集中展現給用戶,讓用戶印象再次加深。
圖源:群邑智庫《2023OTT商業化白皮書》
其次,在自身已有營銷價值優勢的基礎上,OTT與其他品牌廣告的協同,還是一個共同建造和加固“認知穹頂”的過程。
每個人的認知范圍有限,將OTT、移動端等不同媒介的品牌廣告都組合起來,針對同一人群重復傳達品牌信息,便能夠形成一種“穹頂”,讓品牌在用戶心中留下強認知。而且隨著品牌曝光度變得更為密集,品牌廣告以更多元形式輸出給用戶的過程中,用戶對品牌的認知還會變得更為堅固。
圖源:群邑智庫《2023OTT商業化白皮書》
用戶認知建立后,隨之便會對品牌產生更大的興趣。在這一階段,OTT自身就是一個天然的“種草場”,可柔性影響用戶心智,激發興趣。
相比起移動端,OTT能夠完整地呈現品牌TVC,更多原本有故事、有表達的廣告內容,會因為大屏播放而變得更具觀賞性。隨著廣告出現頻次增加,用戶的態度也被潛移默化地影響,進而轉化為對產品的興趣和信任。而且OTT現在還在開發諸多創意特效,這些玩法也能讓用戶更加沉浸其中,激發出深入了解和購買的訴求。
用戶樹立起品牌認知,并成功被激發出了興趣后,并不意味著會百分百即刻選擇購買。為提升從興趣到轉化這關鍵一跳的成功率,此時利用流量型廣告會更為合適:比如移動端的信息流廣告,可以去做更精準的人群定向和個性化營銷內容推薦,并且能在站內直接導向轉化,這相當于是在大規模“轟炸趕魚”后,更快去“拉網撈魚”。
在這一環節,OTT則能發揮助力作用,助推用戶完成消費和轉化。作為客廳“C位”,OTT的優勢就是觸達家庭,白皮書也顯示64%的觀眾是陪家人孩子/朋友觀看OTT,而在觀看時受家庭成員影響進而產生消費的比例達25%。這種對于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力,也正是在一種帶動用戶走向消費的強驅動力。
圖源:群邑智庫《2023OTT商業化白皮書》
前鏈路大規模“轟炸趕魚”,后鏈路“拉網撈魚”,OTT在這一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能發揮作用——在其優勢的認知、興趣領域,為其他媒介補短板;在其他媒介和廣告的優勢領域,OTT又以助力的身份加強鏈接、縮短鏈路。可以說OTT是種“萬金油”式的媒介,這也正是其值得被選擇做整合的原因所在。
同時在群邑智庫白皮書的調研中提到,廣告主對OTT的期待有三方面:提升品牌形象認知、增強用戶興趣、協同后鏈路。對應以上來看,OTT正好順應了行業品效銷一體化的大趨勢,并且也能充分滿足了廣告主的期待,從這個角度看OTT也是相當適合被整合應用。
02空間補齊,全域覆蓋,打造營銷新范式
知易行難,整合協同其實是個多鏈路、多環節的復雜過程,要確定怎么串聯產品能力、不同場景如何匹配對應產品和方案,因此要把價值落地到執行階段,還要關注更多細節之處。
一般而言,做全域空間的覆蓋,廣告主都會明確的一個固定公式是——雙微一抖一分眾一大屏。
雙微一抖,是覆蓋用戶日常社交、瀏覽資訊和娛樂場景的主流平臺,也是品牌商家在移動端的最重要陣地,廣告投放、內容營銷、生意經營均可兼顧。分眾作為梯媒,覆蓋了商業樓宇、賣場終端、公寓電梯等等,走進了用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圈。而疊加的OTT,則是補齊了“家庭場景”這一環,用戶足不出戶也能被“擊中”和影響。
當然,整合營銷并不是指品牌每次都要“全選”,而是可以根據營銷目標和訴求去從中選擇。
比如群邑白皮書數據顯示,OTT與戶外廣告、微信朋友圈、長視頻移動端等媒介組合,其能覆蓋人群比例的增幅均在50%左右;用戶對品牌的正向評價會增加3.2%。廣泛覆蓋、正向評價,意味著品牌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和提升用戶認知時,可以去選擇以上這些組合。
而除了“對外”與其他媒介協同之外,在大屏域內,OTT也可以實現協同,以大屏廣告資源作為輔助,同樣能增加用戶的品牌認知和品牌好感。
例如OTT的開機廣告分別與視頻前貼、APK開屏資源聯動組合后,會加深用戶對品牌認知的印象;在內容層廣告,OTT屏內的視頻前貼與桌面廣告、品牌專區分別組合呈現,則會帶動用戶的認知進一步轉化為興趣,提升對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03OTT域內協同效果
汽車品牌東風日產天籟和小米OTT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東方日產天籟并不僅僅是投放大屏廣告,還聯動了手機端、PC端,打造了一個跨屏聯動AR交互新模式:用戶在OTT端或者PC端看到廣告后,用手機掃描屏幕上的小程序碼即可開啟AR追蹤識別,360度深入看車現場。創意的互動玩法達成了全場景營銷閉環,沉浸式的互動玩法又引導用戶加深了對品牌和產品的認知。三屏聯動下,品牌同時實現了強視覺沖擊、交互體驗和品牌理念輸出,可謂“一舉三得”。
以協同各媒介資源讓用戶形成認知后,品牌便可以用內容IP進一步輸出品牌價值觀,打造觀眾情感共鳴的磁場,從而激發用戶興趣。
今年以來,國內旅游熱潮涌動,希爾頓集團便基于親子家庭旅游需求推出了酒店遛娃創新IP項目“希游小護照”,圍繞該IP,小米OTT不僅打造了創意開機、高清畫報等廣告資源,以趣味性畫面擴大IP認知度;而且還依托于自身的數據技術能力,根據不同的地域呈現不同目的地的酒店宣傳信息和特色專屬課程,“因地制宜”、實現更精準的內容種草。廣鋪量提升IP勢能,“點對點”輸出擊透用戶心智,疊加之下品牌自然而然獲得了更多目標用戶的好感和信任。
“希游小護照”IP X 小米OTT
在消費協同階段,OTT也可以與短視頻平臺、微信以及電商平臺聯動。由于短視頻平臺內已經可以實現銷售轉化,所以聯動短視頻時不僅能夠保證用戶的認知、興趣在不同媒介上得以延續,也能夠直接鏈接到轉化階段。而與電商平臺聯動時,通過在大屏上設置二維碼、掃一掃等玩法,便能從品牌廣告直接跳轉到商品購買界面,縮短轉化鏈路,達成品效銷一體。
旅游度假連鎖集團ClubMed就在小米OTT上,先以創意開機廣告讓用戶感受到“沉浸式大屏旅游”的體驗,刺激了用戶外出旅游的需求;而后在休息時刻的電視畫報“流動”呈現,進一步強化了用戶的品牌記憶與行動訴求,當興趣和行動欲被激發后,電視淘寶頁面正提供了承載,邊看電視下單購買,整個過程“種拔一體”、一氣呵成。
ClubMed X 小米OTT
在與其他媒介協同過程中,OTT營銷不僅僅是在簡單做品牌曝光,而是走向了更深處。仔細審視用戶心智流轉路徑,能看出在每一階段OTT都能夠“物盡其用”,充分發揮自身能力,配合其他媒介讓疊加效果發揮至最大化。
此時再回看開頭提出的那些問題,全域、整合其實都不是簡單把各類媒介資源打包羅列,而是要明確什么樣的媒介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有必要做整合、整合后能具體發揮出什么樣的價值,讓整合變得“精細化”、“精準化”,才是全域經營、長效增長的解法。
OTT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又能充分發揮協同作用,在降本增效和長期增長需要始終兼顧的當下,OTT正是一個值得投入的必選項。讓OTT與其他媒介“打組合拳”,能夠成為全域經營這種新環境里的一種營銷新范式。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