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紐約中央車站的蘋果專賣店iPhoneX銷售火爆,店內人頭攢動。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出海記|蘋果真的沒落了!調查顯示:華為比蘋果更“正宗”
在中國消費者眼里,華為和蘋果哪個更強?最新的調查顯示是前者。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7日稱,獨立研究公司國際信譽研究院16日公布了一項調查顯示,在智能手機方面,中國消費者者更青睞國產的華為而不是蘋果手機。
中國消費者認為華為比蘋果強
根據中國消費者的觀點,在155家中國和跨國公司的聲譽排名中,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位居第二。而蘋果排名第十二。中國家用電器制造商海爾公司也躋身前十。排在第一位的公司是美國科技巨頭英特爾,谷歌位列第四。
國際信譽研究院執行合伙人尼古拉斯·喬治斯·特拉德說:“我們認為,相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公司,在中國的企業被消費者賦予了更高的要求。”
這項調查包括了280家在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和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國內和國際企業,有3萬名消費者參與了調查。只有155家在調查參與者中知名度最高的企業被納入了最終結果。
受訪者被要求根據信任度、尊重度、贊賞度和好感度對公司進行打分,各項平均分構成公司整體得分。
調查顯示,更多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華為在各品牌中“脫穎而出”,比蘋果更“正宗”。報道稱,蘋果手機在中國的聲譽因2012年富士康的工作環境丑聞而受損。
營銷機構銳思博德全球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普羅德羅穆說:“相比過去,當今中國普通消費者的力量和民族自豪感都更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考量因素將對人們的品牌印象產生影響。”
福州市民從華為手機廣告旁經過。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蘋果在華市場份額不斷縮小
觀念的轉變導致消費者在手機品牌選擇上的變化。美國商業內幕網站5月9日報道,年輕的中國消費者似乎不像他們父母過去那樣認為來自歐美國家的產品優于國產品牌。觀念的轉變導致國內企業而非美國的蘋果公司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優勢上升。
2月6日,知名統計機構IDC公布了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在2017年的排名統計報告。其中,華為實現出貨9090萬臺,同比增長18.6%,份額也同比提升了4個百分點,來到了20.4%,超過1/5。第二三位分別是OPPO和vivo,分別實現出貨8050萬臺和6860萬臺。小米超越蘋果提升到第四位,5510萬臺的出貨量大增32.6%,后者則跌去8.3%,僅4110萬臺。
從數據統計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由華為、OPPO、vivo和小米等國內企業主導。蘋果是前五名中唯一的外國品牌,但近幾年它與國產品牌相比已經失去優勢。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的報道認為,中國消費者觀念的轉變正呈現在此前被西方企業把持的中國諸多市場中。瑞士信貸銀行3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對國產品牌的偏愛”。研究結果顯示,中國90%以上的年輕消費者更喜歡購買國產家電品牌。與此同時,美國尼爾森公司說,過去十年,國內的食品、飲料和個護產品生產商的市場占有率從3.3%提高到近70%。
電動汽車初創企業蔚來的創始人李斌在分析這種趨勢時表示,國內智能手機企業的崛起既可歸因于質量的差距日益縮小,又是因為智能手機在“依賴本地服務、本地軟件、本地支持和本地數據”時對用戶提供的服務更好。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7日的報道曾引述了一份瑞銀集團的報告。瑞銀集團分析師史蒂文·米盧諾維奇在給客戶的報告中說,蘋果公司在中國逐漸過氣了。
作為iPhone手機的制造商,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勢力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然后開始走下坡路。米盧諾維奇寫道:“2015年,4G的采用以及iPhone6、iPhone6Plus新款手機的推出,幫助蘋果公司從三星公司手中搶走大量市場份額。現在我們認為,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會與去年持平,未來增長前景渺茫。”
米盧諾維奇認為,蘋果公司中國市場份額縮小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高端手機市場上,中國國產手機逐漸崛起。報告說:“來自華為高端手機以及跟iPhone6、iPhone6Plus同一級別的本土品牌的競爭,使蘋果公司難以擴大市場份額。”
他說:“我們認為,在2015年巔峰期,蘋果公司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當中的市場占有率可能達到40%到50%;現在,占有率為接近20%到30%。”
其次,低端手機市場的環境同樣不好。
蘋果公司不重營銷。另外,它的產品相比競爭對手越來越過時。米盧諾維奇說:“由于營銷乏力,低價位產品功能一成不變,蘋果公司不大可能在三四線城市取得成功。”